中國衡量經濟穩定與發展的經濟指標
經濟發展:經濟指標是金融及經濟的數據的片斷, 由政府或私人機構的各種各樣的代理處出版的.這些統計是定期告知公眾, 因此, 在金融市場, 幾乎每一個人都會依賴這些數據. 當許多投資對這種共享的信息的待機反應時, 經濟指標通常對產生交易及價格變動有很大的潛在力。盡管在表面上看起來在經濟上領先的掌握程序會帶來更大的方便去分析, 然后在充分了解經濟指標所提供的信息下交易, 幾個簡單的規則都是指有必要地根據這些數據來跟蹤組織及做出交易決定。
主要指標
1)國內生產總值 - 所有由本國或外國公司生產的產品及服務的總和,GDP顯示一個國家經濟增長(或下降)的步伐,并且被認為是一個經濟產量及增長力最重要的一個指標。
2)工業生產率 - 它是對某國工廠,礦業,公共事業的生產量變化的連續加權式的測量,等同測量他們工業生產能力及在工礦,公用事業中有哪些可用資源可以被利用。(通常指使用效能),制造業這一塊可以影響1/4的經濟,使用效能提供一個多大生產能力在被利用的評估。
3)PMI指數英文全稱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采購經理指數 - 是國際通行的宏觀經濟監測指標體系,對國家經濟活動的監測和預測具有重要作用。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將按月發布,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體系共包括11個指數:新訂單、生產、就業、供應商配送、存貨、新出口訂單、采購、產成品庫存、購進價格、進口、積壓訂單。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是一個綜合指數,計算方法全球統一。如制造業PMI指數在50%以上,反映制造業經濟總體擴張;低于50%,則通常反映制造業經濟總體衰退。
4)CPI指數即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PriceIndex),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如果消費者物價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脹已經成為經濟不穩定因素,央行會有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風險,從而造成經濟前景不明朗。因此,該指數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一般說來當CPI>3%的增幅時我們稱為INFLATION,就是通貨膨脹;而當CPI>5%的增幅時,我們把他稱為SERIES INFLATION,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
5)PPI是英文 Producer Price Index 的縮寫,意為生產者價格指數或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是反映某一時期生產領域價格變動情況的重要經濟指標,也是制定有關經濟政策和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依據。目前,我國PPI的調查產品有4000多種(含規格品9500多種),覆蓋全部39個工業行業大類,涉及調查種類186個。根據價格傳導規律,PPI對CPI有一定的影響。PPI反映生產環節價格水平,CPI反映消費環節的價格水平。整體價格水平的波動一般首先出現在生產領域,然后通過產業鏈向下游產業擴散,最后波及消費品。產業鏈可以分為兩條:一是以工業品為原材料的生產,存在原材料→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的傳導。另一條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生產,存在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食品的傳導。在中國,就以上兩個傳導路徑來看,目前第二條,即農產品向食品的傳導較為充分,,2006年以來糧價上漲是拉動CPI上漲的主要因素。但第一條,即工業品向CPI的傳導基本是失效的。由于CPI不僅包括消費品價格,還包括服務價格,CPI與PPI在統計口徑上并非嚴格的對應關系,因此CPI與PPI的變化出現不一致的情況是可能的。CPI與PPI持續處于背離狀態,這不符合價格傳導規律。價格傳導出現斷裂的主要原因在于工業品市場處于買方市場以及政府對公共產品價格的人為控制。在不同市場條件下,工業品價格向最終消費價格傳導有兩種可能情形:一是在賣方市場條件下,成本上漲引起的工業品價格(如電力、水、煤炭等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最終會順利傳導到消費品價格上;二是在買方市場條件下,由于供大于求,工業品價格很難傳遞到消費品價格上,企業需要通過壓縮利潤對上漲的成本予以消化,其結果表現為中下游產品價格穩定,甚至可能繼續走低,企業盈利減少。對于部分難以消化成本上漲的企業,可能會面臨破產??梢皂樌瓿蓚鲗У墓I品價格(主要是電力、煤炭、水等能源原材料價格)目前主要屬于政府調價范圍。在上游產品價格(PPI)持續走高的情況下,企業無法順利把上游成本轉嫁出去,使最終消費品價格(CPI)提高,最終會導致企業利潤的減少。
6)耐用品 - 耐用品的訂單時量度國內廠家對立即或將來要送貨的貨品所接的訂單數。一件耐用品定義為該商品會持續使用一段時間(超過3年),而在期間對它的服務也持續。 就業成本指數(ECI) - 受薪就業時對在所有州及255個地區超過500個行業所提供的工作數量的量度,就業估計是基于大企業的市場調整。而且把在國內企業及政府里全職或兼職的受薪員工數目計算起來。
7)零售銷售 - 它是一個適時的指標,關于消費者的主要消費模式以及會因正常季節變動,節假日,交易日不同而調整。零售包括耐用和非耐用品商品銷售,及服務及難免發生的加在商品的費用稅收,但不包括負擔在消費者身上的銷售稅。
8)新建房屋報告 - 新建房屋報告量度每月與居住有關為單位的新建房屋的數目。一個建筑的開始是指開挖地基的開始。同時主要由居住房屋建造組成,住宅房是對利率變動而作出反應的第一要素。對開始/接受利率變化的反應,若以圖形來表示利率的話,可能是接近谷底的谷峰。要分析,關注前個月的價格變動百分比,報告會在大約下月中公布。
經濟穩定,有四個前提條件,分別是: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經濟發展,
國際收支平衡。
下面分別介紹宏觀經濟這四個前提條件及其如何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梢哉f,這四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前三個,是國內宏觀經濟所追求的目標。第四個是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宏觀經濟穩定的條件。 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包含勞動在內的一切生產要素都以愿意接受的價格參與生產活動的狀態。充分就業包含兩種含義:一是指除了摩擦失業和自愿失業之外,所有愿意接受各種現行工資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種經濟狀態,即消除了非自愿失業就是充分就業。二是指包括勞動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都按其愿意接受的價格,全部用于生產的一種經濟狀態,即所有資源都得到充分利用。失業意味著稀缺資源的浪費或閑置,從而使經濟總產出下降,社會總福利受損。因此,失業的成本是巨大的,降低失業率,實現充分就業就常常成為西方宏觀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 經濟增長是指在一個特定時期內經濟社會所生產的人均產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續增長。它包括:一是維持一個高經濟增長率;二是培育一個經濟持續增長的能力。一般認為,經濟增長與就業目標是一致的。經濟增長通常用一定時期內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來衡量。經濟增長會增加社會福利,但并不是增長率越高越好。這是因為經濟增長一方面要受到各種資源條件的限制,不可能無限地增長,尤其是對于經濟已相當發達的國家來說更是如此。另一方面,經濟增長也要付出代價,如造成環境污染,引起各種社會問題等。因此,經濟增長就是實現與本國具體情況相符的適度增長率。 物價穩定
物價穩定是指物價總水平的穩定。一般用價格指數來衡量一般價格水平的變化。價格穩定不是指每種商品價格的固定不變,也不是指價格總水平的固定不變,而是指價格指數的相對穩定。價格指數又分為消費物價指數(CPI),批發物價指數(PPI)和國民生產總值折算指數(GNPdeflator)三種。物價穩定并不是通貨膨脹率為零,而是允許保持一個低而穩定的通貨膨脹率,所謂低,就是通貨膨脹率在1—3%之間,所謂穩定,就是指在相當時期內能使通貨膨脹率維持在大致相等的水平上。這種通貨膨脹率能為社會所接受,對經濟也不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國際收支平衡
國際收支平衡具體分為靜態平衡與動態平衡、自主平衡與被動平衡。靜態平衡,是指一國在一年的年末,國際收支不存在順差也不存在逆差;動態平衡,不強調一年的國際收支平衡,而是以經濟實際運行可能實現的計劃期為平衡周期,保持計劃期內的國際收支均衡。自主平衡,是指由自主性交易即基于商業動機,為追求利潤或其他利益而獨立發生的交易實現的收支平衡;被動平衡,是指通過補償性交易即一國貨幣當局為彌補自主性交易的不平衡而采取調節性交易而達到的收支平衡。
國際收支平衡的目標要求做到匯率穩定,外匯儲備有所增加,進出口平衡。國際收支平衡不是消極地使一國在國際收支帳戶上經常收支和資本收支相抵,也不是消極地防止匯率變動、外匯儲備變動,而是使一國外匯儲備有所增加。適度增加外匯儲備看作是改善國際收支的基本標志。同時由于一國國際收支狀況不僅反映了這個國家的對外經濟交往情況,還反映出該國經濟的穩定程度。 以上四大目標相互之間既存在互補關系,也有交替關系?;パa關系是指一個目標的實現對另一個的實現有促進作用。如為了實現充分就業水平,就要維護必要的經濟增長。交替關系是指一個目標的實現對另一個有排斥作用。如物價穩定與充分就業之間就存在兩難選擇。為了實現充分就業,必須刺激總需求,擴大就業量,這一般要實施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由此就會引起物價水平的上升。而為了抑制通貨膨脹,就必須緊縮財政和貨幣,由此又會引起失業率的上升。又如經濟增長與物價穩定之間也存在著相互排斥的關系。因為在經濟增長過程中,通貨膨脹已難以避免的。再如國內均衡與國際均衡之間存在著交替關系。這里的國內均衡是指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而國際均衡是指國際收支平衡。為了實現國內均衡,就可能降低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從而不利于國際收支平衡。為了實現國際收支平衡,又可能不利于實現充分就業和穩定物價的目標。